【制造 振興】重金買設備或變“廢銅爛鐵” “卡脖子”逼出數控機床“中國創造”
“像這臺最大加工長度2.6米的五軸葉片銑削加工中心,以前外商售價是2200萬元。我們2015年自主研發成功后,他們把售價降到了每臺1200萬元,但同我們的產品相比,他們在國內已經賣不動了。”近日,在遼寧省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海自豪地告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記者。
“大連光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也正是光洋科技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的最大動力。”
中國創造:打破技術壟斷 自主創新讓進口產品價格腰斬
五軸葉片銑削加工中心,是一種工件一次裝夾就可完成五面體加工的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的高端數控機床。在國產產品推出前,由于中國在能源、航空、航天、船舶、軍工等領域對推進器螺旋槳和汽輪機葉片工程等部件加工的巨大需求,即使國外產品賣到天價,國人也只能照價埋單。
隨著中國數控機床自主研發不斷發力,國外巨頭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的時代將很快成為歷史。據于德海介紹,如今,進口的五軸葉片銑削加工中心雖然在中國大幅降價,但市場占有率卻呈下降趨勢。因為光洋科技自主研發的五軸葉片銑削加工中心,憑借85%以上的自主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生產成本,每臺售價僅為750萬元,以更優的性價比,短短幾年就已經從國外巨頭手里搶下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
于德海:“搞自主研發,不是為了獲取暴利,而是為了徹底打破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壟斷,以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數控機床,為中國制造爭氣,助力中國航空航天、電力、船舶、軍工等各領域發展。”
屈辱經歷:重金買設備或變“廢銅爛鐵” “卡脖子”逼出創新路
“下定決心走自主創新之路,其實純屬‘逼上梁山’。”回顧企業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于德海感慨萬千。
那還是1999年。光洋科技需要購買兩臺數控機床,當時國內企業無法生產,只得購買某發達國家的進口產品。讓于德海萬萬想不到的是,對方將機床賣給光洋科技的前提,是這樣的附加“霸王條款”:機床的安裝地點、使用人員、用途必須接受國外廠家的嚴格限制,如果光洋科技擅自挪動機床,或者變更用途生產其他產品,機床將被廠家設置的加密鎖自動鎖死。如果這樣,光洋科技花重金買來的設備,將立刻變為一堆“廢銅爛鐵”,而對方卻不需要負任何責任。
通過這段“屈辱”的經歷,于德海徹底看清楚,發達國家毫不掩飾對中國的航空航天、軍事、制造、科研等關鍵領域的限制,企圖通過嚴密的技術封鎖,卡住中國科技企業的“脖子”,讓中國市場成為他們隨意“收割”的“莊稼”。
“舍得一身剮,也要把‘皇帝’拉下馬。”光洋科技從此認定了通過自主創新,與國外巨頭面對面競爭的發展道路。他們花大力氣引進人才,建起“高檔數控機床控制集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制出世界上最大規格的、可加工最大葉片的五軸葉片銑,自主研制成功VGW400-U高速高精度五軸立式加工中心,打破了我國航天航空等領域葉輪類工件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高檔數控機床的“中國創造”。
2003年,VGW400-U高精度五軸立式機床從大連啟運出口德國,大連光洋創造了中國自主研發高檔數控機床返銷發達國家的歷史。
打造改變中國數控機床版圖的“地下王國”
在金普新區董家溝街道一處僻靜山谷旁,500多延長米的研發基地依山而建,身后便是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坪。在這片草坪下,一座面積相當于30多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地下工廠”正在加緊建設。目前,一期25萬平方米恒溫恒濕的地藏式生產車間和研發中心已經完成主體建設,年底前即可部分投入使用。
將工廠建在地下,因為精密機床的生產必須在恒溫環境下進行,溫度濕度的細微變化,都可能影響設備和產品精度。地下工廠輔以光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能效綜合控制管理系統,將大幅降低后期運行成本,并為確保產品精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這里生產的數控機床,將徹底打破少數幾個國外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并與他們在國際市場上一爭高下。”于德海告訴記者。
(央視記者 謝賢鳳)